不知道你們想過一個問題沒有,職場友誼是否真的可靠?遇到過,也失去過,最終走到能走到的一起往往寥寥數人。
隨著每個人的際遇不同,職位的變化,曾經不錯的友誼,很可能就會因為職位的變化,而逐漸走遠,甚至最終很可能成為對頭。
大多數職場人,與同事一起的時間,遠遠要比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于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線時,都處在同一個階層時,很容易成為朋友,而這些升職前的友誼,往往很難經得住考驗。
不存在誰對誰錯,而是人性中自私、多疑,甚至是對尊重需求增多而最終導致了,昔日的好友,逐漸遠離,誰都沒錯,只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免俗。
以下都是真實的事情,也許會讓你感覺到,好像這就是你的故事一樣。為了不引起誤會,下面例子都用了化名。
01.職位的變化,心態也會發生變化
小李與小王,剛入職都就在一個部門,兩個人都是年輕人,有共同語言,沒多久就稱兄道弟,形影不離,房子都是一起租。
小王提拔成了部門負責人,昔日的哥們兒成了領導,對于小李來說是一件好事。正如人們說的背靠大樹好乘涼,但是事與願違。小李以為小王會照顧自己,而小王覺得自己立足未穩,小李應該更加努力。
恰巧有一個不錯的機會,小王為了避嫌,讓另一個同事獲得這個機會。按照能力來說,小李完全有能力勝任,可是小王的解釋,為了避嫌。
小李覺得小王太愛惜自己的羽毛,舉賢不避親,可是因為關係不錯卻失去了這個機會心中很不滿;小王覺得小李作為朋友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剛提拔成為部門領導,即便小李能夠足夠,但是一旦把機會給小李,會招來非議。
到底是誰的問題?誰都沒有錯,只是都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小王覺得小李應該理解自己的處境,而小李則覺得自己能力足夠,而且小王是部門領導,應該能給自己做主。
職場人,誰不是為了獲得各自的利益呢?大家都沒錯,職位上的變化,兩者心態都有了變化。一個認為朋友就該伸出援手,一個認為朋友應該理解自己。
02.自以為為了對方好,實則觸碰了底線
王威是入職時的師傅,由于王威只是高中畢業,參加工作早,而李彬大學畢業後就跟著王威,兩個人年紀相仿,雖說是師徒關係,但也是很好的朋友,亦師亦友。
李彬學歷高,又是名校畢業,在競聘中李彬脫穎而出,進入了管理層。兩個人的關係依然很好,相互幫助,相互扶持。
王威入職時間長,有經驗,能力也強,欠缺的就是學歷,而李彬經驗就稍顯欠缺,正好相互彌補。
剛開始李冰對王威的建議基本是完全接納,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王威認為這樣做是對李彬有幫助的,反正李彬也會接納自己建議,有時會自作主張,他覺得自己是為了李彬好,完全是站在李彬的角度考慮問題。
可是李彬心中卻不滿意,王威與自己關係確實不錯,可是直接對其他下達指令,把自己置于何地?于是李彬一次與王威說:「如果是作為朋友,你為我好,我心領了,但是我現在是你的上司,你不能代替我做任何決定。」
聽到這個話,王威說:「我也是為了你好,又不是和你爭權,再說了,就以我這個學歷,根本也不是你的威脅吧。」
兩個人的關係逐漸疏遠,這件事?誰的錯?誰都沒有錯,但兩個人都錯了。李彬開始縱容,導致王威覺得只要為了他好,就按自己想法去做。
可開始並非李彬縱容,而是相信王威的判斷,相信兩個人的關係。從王威的角度講,又不是為了自己,只是為了李彬好,怎麼就變成了這樣?
人際關係本來就很複雜,對于這種事情,誰又能說對錯呢?只是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哪怕是站在對方立場上。
03.身在其中,誰又能跳出圈外?
無論是小王和小李,還是李彬與王威,從朋友的角度講,他們都沒有錯,而是因為身份發生了變化,思考問題的維度已經改變。
他們開始的關係很好,那是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線上,可以相互扶持,可是當一方升職之後,天秤已經發生偏移,所以已經不可能在同原先一樣。
這也許就是古代的帝王,自稱「寡人」的原因。金字塔尖的人總是少數,當天秤失衡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曾經很多的事情已經發生改變。
也許你還未意識到,但是當回頭時,發現其實在自己以為沒有變的路上走了很遠。不需要沮喪,這本身就是人性。
任何時候都不要與人性抗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人性的另一面是天使還是惡魔。
所謂的友誼天長地久,無非就是大家在同一水平線的狀態。
04.寫在最後
升職前的友誼,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為人性中會不自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謂的友誼能長久,那都是建立在同一層次的基礎之上,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