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停止「成長」呢?
也許你有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是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停止學習的時候,大腦陷入退化狀態,我們就會快速接近死亡。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稱得上是真正停止「成長」了。
也就是說, 大腦能不能保持學習的狀態,會決定我們接下來的人生,是持續獲得成長,還是快速通往死亡。
很簡單一個例子,當你掌握了基本的駕駛技能,可以開車上路行駛之後,如果你滿足於當前的駕駛技術,認為自己當前的能力已經足夠應對各種駕駛狀況了。那麼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會養成一種慣性的思考模式。
沒錯, 這種慣性的思考模式會節省你很多的精力,但同時也會導致你停止學習新的東西,你也因此不會投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駕駛的操作技巧上。
這樣一旦你遇到一些突發狀況,你就只能用慣性思考所帶來的反應方式去應對,其結果不是油門當刹車,就是因操作不當而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
但如果你具備一個學習狀態的大腦,即便你基本的駕駛技能已經駕輕就熟,你每天依然會對駕駛的狀況進行回饋學習,積累經驗,永遠讓自己保持一種慣性以外的理性思考習慣。
這樣當你遇到一些突發狀況,你在反應的同時,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運用一種半本能的理智思考方式做出正確的操作,減少自己和別人受到傷害的幾率。
只要你有過類似的這些經驗,你回想一下就知道是不是這樣。這不僅僅是駕駛技術的問題,背後更是學習能力的問題。
所以, 如果你想讓自己變成一個厲害的人,一定要懂得自我增值,讓大腦持續學習。否則,你整個人停止成長,遇到各種麻煩時,你就很難想出有效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了。
而想要更好地讓自己增值,以下五個方面,是你需要用心的地方。
01
閱讀增值
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過一段話: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讀書是自我覺醒,智慧增值最好的方式。
多一份知識,就多一種能力,多一份學問,就多一層底氣。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講時提到,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他影響較大的書:
《曾國藩傳》教會他讀懂人性的複雜,《道德經》讓他意識到常識和規律的重要性,《紅樓夢》更是讓他明白了人生的起落和浮沉……
他曾說過一句話:
「你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苦難會折磨人。
不過書讀多了讀出智慧,總可以好好地,正確地去面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苦難。」
迷茫時,書是一個盾牌,幫你抵擋浮躁誘惑。
困頓時,書是一種工具,幫你更好解疑答惑。
沮喪時,書是一把武器,幫你抵抗艱難坎坷。
一個人人生的高度,就是他腳下書本的厚度。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是一種內在蓄力,幫你以更好的姿態,應對生活中的疾風驟雨。
02
運動增值
網上有個問題:你買過最貴的東西是什麼?
有一個非常紮心的回答是:「健康,原裝器官,無論是哪一個壞了,都足以讓人傾家蕩產。」
健康的身體,是一個人活著最大的底牌。
股神巴菲特,曾因為熱衷高熱量食物,還不愛運動,健康狀況堪憂。
在醫生和健身教練的建議下,64歲的他開始每天堅持跑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身體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
後來他在採訪時感慨道:
「如果我送你一輛車,並且是這輩子唯一的一輛車,你一定會百般呵護,任何小毛病你都會趕緊修復。
對於我們唯一的大腦和身體更是如此,不要等到50歲的時候才開始保養,你不未雨綢繆,等到老了,身體就廢了。」
有一句話說:「健康是一顆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會粉碎。」
從現在開始,用運動為自己的健康增值。
要知道,健身房裡揮灑的每一滴汗水,晨跑路上每分每秒的堅持,都不會辜負你。
03
習慣增值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一句話:「我們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不斷重複中,轉化成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谷歌工程師馬特·卡茨,曾在TED的演講中提到一份「30天的挑戰計畫」。
他規定自己每天完成四個任務:
騎車上班;每天步行一萬步;每天拍一張照;寫一本五萬字的自傳。
克服四個習慣:
不看電視;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絕咖啡因。
30天后,他不僅成功瘦身,而且還比曾經更樂觀,更上進。
他最後提到,做那些小的,持續性的挑戰,30天后你會感謝自己。
亞裡斯多德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為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習慣,是一個複利。
好的習慣,可滴水石穿,在日積月累中,讓你變得愈來愈好。
與其去期待,所謂的人生巨變。
不如從現在起去建立,一個又一個看似微小的好習慣。
每天進步一點點,慢慢地你就能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04
時間增值
在這個世上,唯一最公平的東西,就是時間。
無論你是誰,活著的每一天都擁有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
一個人怎樣過一天,就會擁有怎樣的一生。
《奇葩說》第七季的冠軍傅首爾,曾在報名參加這個節目時,被導演問道,你有什麼優勢,憑什麼來這裡?
那時她的答案是:「我的特點就是普通。」
誠然如此,在未成名前,她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結婚生子,日子平靜如水。
但她心裡一直有個當作家的夢想,於是後來她每天下班後,就利用不多的空暇,沒日沒夜地看書,寫博客,給雜誌投稿,終於在十年的堅持後,靠辯論一舉成名。
你如何利用時間,決定了你會過怎樣的人生。
就如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生產著人才,生產懶漢、酒鬼、牌迷、賭徒。由此不僅使工作業績有別,也區分出高低優劣的人生境界。」
同樣一小時,用來追劇或複習,成績不一樣。
同樣一個月,玩遊戲或背單詞,結果不一樣。
同樣一整年,混日子或求上進,差距不一樣。
永遠不要虛擲你的時間,也不要渾渾噩噩去過這一生。
當你讓自己的時間變得有意義,你的人生也就有了意義。
05
人脈增值
有句話:「人脈本質上,是一種價值交換。」
所謂「人脈增值」,不是你要去認識多少人,而是要讓多少人認識你。
自身沒有價值時,談不上所謂的人脈。
在一檔求職節目《非你莫屬》中,一個90後的小夥,中專畢業,平時拿著兩三千元的工資,卻一心想著應聘公關,總裁助理的工作。
當現場的老闆和CEO,問他有什麼優勢時?他說自己人脈廣,比如認識格力的董明珠和新東方的俞敏洪。
當時主持人很好奇地問,他怎麼認識的?
他自豪地說,是在一個企業協會上,對方主動給自己的聯繫方式。
結果現場所有人都在質疑,這些名人是禮貌性地給名片,但不會真的想結交他。
他為了證明自己,甚至主動提出在現場,分別撥打兩個人的電話,結果根本無人接聽。
人脈不是靠巴結來,是互相吸引來的。
成年人的世界,要憑實力說話。
你是自己最好的人脈,也是自己最大的底牌。
當你沒有過硬的本事時,認識再牛的人,也得不到真正的認可和支持。
但當你足夠出眾或優秀,即便不去結交和攀附,人脈也會不請自來。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耗在無用的社交上,不如學會強大自己。
當你有用了,你的人脈才有用。
當你值錢了,你的人脈才會值錢。
當你有價值了,你的人脈才有價值。
古希臘的寓言中有一個問題:一枚硬幣能讓一個人變得富有嗎?
也許你的答案,是不能,但如果是加一個,再加一個,乃至每天加一個呢?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常常不是突然拉開來的,恰恰是在一年,一月,一天中,逐漸拉開的。
從現在起,給自己增值。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日復一日,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