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職場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大家好,我是小編米粒,在這裡我將每天不定期更新那些事,歡迎大家關注我~
不知道你發現沒,厲害的人往往是相似的,但糟糕的人,踩的坑各有各的不同。
我們常說,思維決定一切。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面對時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最終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查理·芒格老爺子有個觀點:
「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容易一些。」
特別認同。
從某個意義上說,只要你少踩一些坑,前行的速度自然比多數人更快。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4種常見的思維陷阱,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
01
歸因外界思維
最典型的表現是:認為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
比如自己焦慮時。
他們會說這社會太病態了, 網路上到處都是販賣焦慮的內容,社會風氣都是被他們敗壞的。
無論聊副業、聊收入、聊生活、聊未來,他們都會果斷扣上「販賣焦慮」的大帽。
這種思維最糟糕的地方在哪裡呢?
越把所有原因歸咎于外界,就越不會採取行動。
反正問題不在我呀,我幹嘛要改變呢?
這種念頭多出現幾次,你的怨氣將層層加重,把精力過多放在嘴上,行動力日趨為0。
《論語》裡有八個字:
「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意思就是,那些糟糕的人總是指責別人。
不信你認真回憶下,你認識的那些優秀的人裡,有幾個是整天說這不好罵那不行的呢?
我常說,這世界上的事情有兩類:
1、自己可控的部分。
2、自己不可控的部分。
一個人把責任全盤推卸給外部,看著很爽,事實上他忽視了自己能採取行動的那部分。
覺得焦慮,單純說別人販賣焦慮也改變不了什麼。
不如把它轉化為動力,多思考多做些事,就像那句話說的:
「看不到前方怎麼辦?那就多走幾步。」
我們要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我能否在哪個點上做得更好」這些可控部分上,它們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
習慣性地歸因他人,只會把路越走越窄。
02
抄捷徑思維
大家都知道,要長期主義,不要走捷徑。
但老話說歸說,老路走歸走。
想來也要理解,誰不想少花些功夫就能實現小目標呢?
然而一旦想走捷徑,你不由得開始想如何偷懶,接著就會開始盲目跟風,然後在跟風中迷失自我:
「做什麼副業比較好?」
「聽說搞幣來錢特別猛,要不我也搞一點?」
「買哪檔股票/基金比較賺錢?」
希望得到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直接告訴你好或不好,買好或不買,對好或不對。
但越直接的答案,往往越沒價值。
因為決策,是要基于大量條件綜合考慮的。
就像關于基金定投,有人買基金兩個月後問我:
「你說你定投平均年收益15%,我跟著你虧了不少,怎麼辦?」
我定投超過10年了,目前持有的第三輪,也有5年了。
其他先不說,單單長期持有+遵守策略投入,可能就讓許多人無法接受。
生活中這類案例真的太多了。
想繞路直奔終點的、想輕鬆讓人帶飛的……
可絕大多數抄近路的道上,早已佈滿前人的腳印,真正有效的方法,通常都不複雜,有時甚至只是看似「笨拙」地去做重複的事。
我們努力成長、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教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讓自己有力量抵擋住某些誘惑。
03
單一價值思維
羅振宇講過一個故事。
他一個在雜誌社工作的朋友,工作時有個「絕招」:做任何內容,只用三個鍵,複製、全選、剪切,沒了。
朋友說:
「老闆給錢太少,所以我就這麼工作。他給多少錢我就幹多少事。」
羅胖問:
「那這麼生產出來的東西能好看嗎?」
朋友說:「當然不好看。」
羅胖問:「那你能力有進步不?」
朋友說:
「當然不會。可我有什麼辦法?誰讓他只給我這麼點錢?」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陷阱:只有一種價值判斷維度。
單一價值的視角是:
我上班就是為了工資。
老闆多給我錢,我就多幹;老闆少給我錢,我就少幹,很公平。
複合價值的視角是:
我上班除了拿工資,我還得趕緊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攢些職場籌碼+項目經驗,我的身價才能更高些,以後才有辦法去拿更好的工作機會。
做事時,建議儘量追求複合型價值。
你做一件事之前,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先思考下它是不是屬于「一即是多」的事。
如果是,那必須好好幹,因為同樣一份時間,你能有N份收穫,成長速度自然快。
它也是一種更有競爭力的態度。
如今各行各業競爭壓力大,單一技能的價值已經逐漸降低了。
你做PPT再厲害、你敲代碼再牛、你做銷售再舌燦蓮花,也很難憑藉這種單一技能出類拔萃。
必須在A+B+C+D的複合模式下,才能凸顯出你的單項優勢。
04
埋頭苦幹思維
不是說拼命幹活有什麼不好,而是只拼命幹活,沒有抬頭思考,很容易掉入偽努力+自我感動的陷阱中。
華為一位副總在回憶錄裡說,他有一次找任正非彙報,聽到另一個高管彙報時說了一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結果任正非炸了:
「今後不准再說這種屁話,什麼叫苦勞?
苦勞就是無效勞動。
無效勞動就是浪費,我沒有讓你賠錢就不錯了,還胡說什麼功勞?」
有一種狀態其實特別可惜:做的太多,想的太少。
許多人表面上兢兢業業,實際上始終在低水準層次上做重複的事情,沒有分析、沒有思考、沒有優化。
有個寓言故事:
一個人在吃力地鋸木頭,還沒鋸完,新的木頭又送來了,越堆越多。
朋友提醒他:「你的鋸子鈍了,先磨利了再鋸吧。」
他說:「工作都做不完,我哪有空磨鋸子啊?」
朋友問:「那什麼時候磨呢?」
他說:「等我鋸完所有木頭再說。」
太多人陷入這樣「埋頭鋸木頭」的困境中。
被眼前的做事習慣所局限,導致像踩滾輪的倉鼠那樣,無論怎麼奔跑都停留在原地。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4個要遠離的底層思維。
柴契爾夫人說過 :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而一個又一個行為,其實就是你思維的映射。
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一點,少踩坑,生活也會潛移默化地一點點變好。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米粒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歡迎大家留言談論哦~